在开始讲到有效教师的几个特征时,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现代社会对“有效教师”的定义,并没有把教师本人道德人品摆进去。这与我们从小到大对老师这行业的印象、所谓“教师品德”是有点冲突。但这应该是比较人性化的要求,也比较符合现实社会。
之前有听到某位独中校长提及,东方人总是把德育放在智育之上。我们的老师很常过度解读学生的一些疑问,连学生问一个关于生殖器官的问题,也大惊小怪认为学生心态扭曲。老师对学生的发问尚且常置于“道德”衡量之下,不把学问归于学问,更何况社会大众对老师的专业能力持有超越“教学技能”本身的一个要求,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只是,在我个人认知里,老师是学生“道德模仿对象”,所以还是会把教师本人的行事为人当成自我审视的一部分。
讲到5项辅助行为,以及几种学习理论时,其实平常在备课、写教案、检视学生成绩进而反省自身教法时,都会有一些模糊的概念。但因为没有教育理论背景,也没法归纳出什么,只能凭经验判断,哪一种方式,怎样做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。
学习理论的最大用处,大概就是帮助我们整理思路。在设计教学时,能够清楚自身是基于怎样的考量,才会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。而且,也比较能意识到,一堂课,其实在很多方方面面,都是需要照顾到,并不是一招走天下,一种方法教到底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